这两天,卖家在后台收到了一份产品下线公告,通告“慢慢付”业务下线。据称未来一段时间里,“天猫宝”、“快捷保镖”、“快捷分期”、“天猫分期”以及“话费卡”等一批产品将逐渐从付款页面下线,部分功能会与其他业务进行整合。
很佩服有这样的勇气,如此大规模地开展业务和产品清理工作。产品应该有生命周期,到了一定时间的时候就要淘汰;另一方面,在试错的过程中,也会产生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产品。谁都知道,要维持那些本该关闭的产品的生命,会加大运营成本。但是在现实里,产品下线是非常痛苦的,因此并非所有企业都敢这么做。
为什么产品下线难?有几方面的原因。
首先,是技术处理难。
优秀的企业不该让每条产品线成为独立的烟囱。对于一个提供多产品的企业来说,很难将某一个产品完全独立出来。有时是产品与产品之间有关联关系,比如嵌套、捆绑,或者产品A是产品B的先决条件等;有时是产品存在于不同的流程和环节中,比如某产品的客户服务是整体服务的子流程等。
因此,对于某些产品来说,下线之前首先梳理支撑系统和运营流程中与这个产品相关的内容,在此基础上实施产品的解耦和剥离,其难度和工作量往往不亚于重新开发一个新业务。即使有的产品在开发时就考虑到了下线,最多也只是通过松耦合尽量降低产品下线成本,还是要做很多工作,消耗很多资源。
其次,是存量客户难。
很少有刚一诞生就夭折的产品,即便是问题多多的产品,上线之初也会花大力气做营销推广,甚至试图改变客户习惯,力争让客户接受新事物。如果产品要下线,该如何处理这些存量客户,这是个既艰巨又敏感的难题。
即使有的企业精心设计策划了客户迁移方案,甚至给予客户补贴,但很多问题仍无法避免。比如有的客户为了获得更高的补贴,发扬“钉子精神”坚守阵地,不达目的誓不罢休;有的客户已经形成习惯不愿改变等。即便客户按照企业的意愿完成了迁移,也可能降低了信任感、满意度乃至忠诚度,给企业和客户的关系带来负面影响。
第三,是人事关系难。
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,谈及产品下线评估等问题时,都难以完全避开负责的人事关系。即使在各方都一心为公,都能做到对事不对人的好企业,也很难对产品的评估工作做到完全客观公正。没有人乐于看到自己付出心血培育出来的产品走向坟墓,因此只要不是“死透了”的产品,对于下线的讨论和争辩往往比上线时还要激烈、持久。
安阳二手网 https://ay.c21.com.cn/ |